欢迎光临安徽国祯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官方网站!
400-055-1280 尊享会员
健康资讯
 
健康科技资讯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科技资讯  
 
李克强总理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开幕式上的致辞(全文)
发布时间:2016-11-28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24453


尊敬的陈冯富珍总干事,

  各位嘉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生活幸福的基石,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今天,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隆重举行,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嘉宾表示诚挚欢迎。

  本届大会适逢首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召开30周年。30年前,《渥太华宪章》举起了“健康促进”的旗帜,引领了全球健康事业的发展潮流。30年来,在各国共同努力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世界人均预期寿命增长8岁以上,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总体降低了50%左右,实现了人类健康史上的新跨越。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卫生与健康领域仍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疾病和健康问题以及健康不平等状况依然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快、跨境流动人口增加、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和生活方式变化等又带来新的难题,人类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多种健康因素影响交织的复杂局面。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曲折、增长走势分化,对增加卫生与健康资源有效供给、推动均衡合理配置造成了不利影响。促进人类健康任重而道远,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目标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今年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的第一年。本届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中的健康促进”为主题,强调健康促进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国际社会进一步凝聚共识、汇集力量,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此,我愿提出几点建议。

  ——加强政策对话,搭建健康治理合作平台。健康促进是人类的共同事业,各国应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以实际行动携手合作。要搭建多层次、宽领域、机制化的对话合作平台,支持世界卫生组织提升在全球健康方面的领导力、协调力和执行力,推动各国完善健康立法,加大对危及健康的投资、贸易等行为监管力度,发挥好财税、金融等政策工具作用。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提高发展中国家参与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推动全球健康治理更加公正合理。

  ——促进包容联动,构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面对重大公共卫生安全挑战,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各国应加强卫生应急策略的沟通协调,完善全球疾病监测、预警和应急机制,加强信息通报、共享和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全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中国政府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建立应急队伍、设立应急基金,并呼吁发达国家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支持,共同筑牢全球健康安全屏障。

  ——推动创新合作,增强健康供给和服务能力。科技创新是打开健康之门的金钥匙。各国应大力推动健康科技研发,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务实合作,加强前沿性、原创性联合攻关,集中力量攻克人类健康面临的共同难题。要围绕抗生素耐药防控、先进医疗技术、药物研制、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等领域,拓展交流合作网络、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在更广范围转化共享,让更多民众受益。

  ——倡导互学互鉴,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融合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各具特色、各有优长的健康观和传统医学。各国应以平等包容的胸怀对待彼此差异,发挥人文交流在推动健康合作中的独特作用,促进健康理念与健康文化互学互鉴。我们应加大对传统医学的推介力度,更好发挥传统医学在防病治病中的优势,积极发展传统医药服务贸易,推动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优势互补,共同为维护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是健康促进的积极倡导者,也是坚定践行者。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条件下,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显著改善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2009年中国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确立了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我们织起了覆盖13亿多人的全民基本医保网,为人人病有所医提供了制度保障。我们加强农村三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让人民群众看病更加方便可及。我们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所有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国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投入的经费逐年提高并将继续增加。我们在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上,探索出了中国式解决办法。目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6.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20.1/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8.1‰。这些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最大发展中国家,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很不容易的。

  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前不久,中国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从国家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建设健康中国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明确提出了“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我们颁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是力争到2030年人人享有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主要健康指标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为此,我们将在以下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切实把卫生与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人民健康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坚持在发展理念中充分体现健康优先,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突出健康目标,在公共政策制定实施中向健康倾斜,在财政投入上着力保障健康需求,努力为全体人民提供基本卫生与健康服务。

  ——构建全程健康促进体系,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点,健康影响因素众多。我们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要着力抓好预防保健,加大干预力度,争取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要大力加强健康教育,广泛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强化个人健康意识和责任,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健康新生态。要加强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实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综合防控,努力消除和遏制重大疾病对群众健康的影响。要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为保障人民健康营造良好环境。

  ——着力强基层、补短板,促进健康公平可及。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最大短板,仍然在基层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我们将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大对基层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投入,推动重心下沉,通过培养全科医生、实施远程医疗、加强对口支援等提升基层防病治病能力,积极发挥中医药作用,织密织牢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安全网。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地区、人群基本卫生健康服务差距。

  ——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们将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攻坚克难,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立分级诊疗体系,破除行政壁垒,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协作,不断增加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目前一些地方推动大、中、小医院和乡镇医院建立医疗共同体,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便利、成本更低的医疗服务,已经取得成效。我们将完善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推动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和全国医保信息联网,提高保障水平和运行效率;改革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有效的药品。我们将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要让他们得到社会尊重,努力增强医疗卫生体系的生机活力和发展后劲。

  ——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健康观念增强,人民群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并呈现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特征。满足这些需求,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政府的主要职责是保基本、兜底线,非基本的多样化健康需求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健康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积极性,继续鼓励社会办医,使群众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不断得到缓解,支持医药科技创新,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健康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互联网+健康”行动计划,促进健康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壮大。

  中国积极倡导和促进全球卫生合作,努力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先后向6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2万多医护人员,救治患者2.6亿多人次。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后,中国迅速派出1200多名医护人员和公共卫生专家,同疫区国人民并肩战斗,为战胜疫情贡献了中国力量。长期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在应对传染病疫情、协调全球卫生事务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中国对此高度赞赏。我们将继续在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框架下,积极参与全球健康促进事业,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健康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健康促进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健康世界而不懈努力!

  最后,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转自新华网)


上一篇: 癌症到底是来自遗传?环境?还是坏运气呢?《Science》给出答案
下一篇: 已经到达最后一张
防疾病
抗衰老
养身心
加入会员
健康服务
健康资讯
安徽国祯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安徽省 合肥市 高新区天达路16号
400-055-1280
Copyright©2017 安徽国祯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6023621号-1   技术支持:浪讯科技